课后服务的利弊

“课后服务”这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?看看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文件 ——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是如何解释的: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、自主阅读、体育、艺术、科普活动,以及娱乐游戏、拓展训练、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、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,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。

根据我观察,当下我儿子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只有“做作业”,按照我儿子的说法:有些同学被选上参加其他活动的,在课后服务时间,就可以去参加,没被选上的,基本就在教室做作业,我儿子也是做作业的其中一位。当时他想选择足球,可是因为四选一,他没被选上,所以只能在教室做作业了。

不是说课后服务不好,但是感觉没办法惠及所有学生,这个有点鸡肋。当然,好处是家长可以不用太早按照接送孩子,基本和上下班时间不冲突了。

有课后服务时间后,儿子的作业基本在学校做完了,可是他的成绩确实越来越差了,从原来基本能考A,到现在基本都是B,甚至B 的,为什么?

我最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,我总结出两个原因:

第一、我自己的问题。晚上回家儿子说作业做完了,我说是否需要复习或者预习呢?儿子的回答是,老师没有布置这个作业,我单独要求他复习预习,他有抵抗情绪,我单独发脾气不好使,所以也就让他自由了。自由的结果是,我根本无法了解他的作业情况如何,是否有不懂的,是否都过关了。

老师不会和我沟通,儿子也不会主动告诉我哪些不懂,那些不过关,他最希望的是我都不要过问。这导致他不懂装懂,到考试的时候也就啥也不懂。这个弊端,我觉得不是我儿子一个人遇到的。

当然,有些积极的家长,或者懂事的孩子,他会主动和父母沟通哪些不懂,主动复习预习,那课后服务对他们来说,就是锦上添花,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,或者参加更多兴趣项目。

作业在学校做完,回家后脑海里基本就是如何跟父母斗智斗勇地玩手机(玩游戏和刷视频),学习什么的都抛到一边去了,这当然也是家长的问题,我还有个小女儿要照顾,老婆工作忙,没有时间陪着儿子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,例如运动、阅读等等,这个我是需要改变。

第二、学校的问题。其实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以后,我觉得老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,填充一下晚上回家的时间,毕竟孩子还是更愿意听老师的话。例如:完成一个手工,阅读一篇文章,完成一项运动等等,有益身心,又能合理利用晚上时间的事情。

作为家长,我单独是有提出这种要求,可是孩子就一句话:老师都没让我做这些。我哑口无言。我已经不发脾气了,我只能对他说:多学点,多运动,对你未来总是有好处的。儿子根本不懂未来是何物。头疼……

现在说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,我看很少孩子保证十点前能上床睡觉,在这一点上,只要我在家里,我都必须要求他十点前上床睡觉,我这么想:无论你读书成绩如何,未来如何,一个健康的身体总是没错的。

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,我自己的经历来看,某一天顿悟了,也就好了。到那时候,主动去学习,因为自尊心告诉自己不能落后于人;主动运动,因为自信心告诉自己,自己也可以在球场上享受瞩目;主动看书,因为自卑心告诉自己,不看书,你就没法和别人侃侃而谈,你就没法融入团体。这个时候,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了。

所以,我希望孩子们也能有一天顿悟,在这之前,父母还是要不遗余力地从旁教诲、纠正、引导。

路漫漫其修远矣……

2 条评论 / 我有话说

  1. 个人感觉课后服务这项政策确实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像我们学校也有了丰富多彩的社团,培养了他们的爱好。但是在下面执行起来真的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    我们学校每个年级一周只有一天的课后服务是参加社团活动的,在上学期,其它四天是分配给了任课老师上课。这学期学校开会说不允许上课,只能给学生做作业。学生确实需要做作业的时间,但是以课后服务的名义来做这件事我不太理解。然后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开始卷起来,占用课服去讲课,学校也默许这种行为。
    事实上加重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,包括“双减”政策,我也没有感受到它切实带来的改变。

    1. 如果将课后服务用来讲课,确实不应该的,最好还是用于锻炼身体、发展兴趣等等。双减之后,国家推出了两个平台,我记得其中一个就是“中小学生网络云平台”,基本都是视频教育用的,每个年级都有,会员一年48元。我计划这个寒假就利用起来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