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位退休朋友遇到了一件非常焦虑的事情:他儿子今年刚好高考,本来高考就是一件紧张伤脑的事情,无奈这个孩子在进入高三的时候,还变得非常抑郁,整夜地失眠,精神状态非常差,濒临崩溃。随着考试结束,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,这个孩子由于非常内向,并且有些偏执,他不和任何人商量,自己拿主意填报了,最麻烦的是他并没有勾选服从专业调配这个选项。在8月21日本科批次录取结束时,他都没有收到录取信息,开始恐慌了。
幸好有二次补录机会,但是,经此一事,对他本来就脆弱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打击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。本来,事情并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的,就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,还有就是父母的漠然。
虽然我这位退休朋友在当地算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人,但是,他几乎很少和儿子沟通,也极少陪伴,他经常骄傲地对我们说:“我从来不管束我儿子,让他自由快乐成长。”。岂不知,这样导致儿子甚是内向,没有任何的社交手段。而孩子的母亲没什么文化,平时忙于打理自家生意,对儿子的爱便是无底线地宠溺和满足。平时亲戚朋友到他的餐厅吃饭,自然会亲切打招呼,而他儿子要么不理不睬,要么一笑而过,就算说话,也几乎听不到声音。内向使他更加脆弱,更加无法融入社会。
高考前,退休朋友夫妻双方因为担心会给孩子压力,对于孩子的事情基本不敢多问,包括成绩,平时和孩子对话也是唯唯诺诺、战战兢兢,生怕孩子发脾气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最后,导致孩子更加沉默,遇到任何事情几乎都不和父母交流沟通,自己胡乱做一通,填报志愿就是如此,特立独行地抗拒勾选服从专业调配,导致最后无法投档,他父母为此也是操碎了心,三天两头让我帮忙查询,但是现实摆在面前,无可奈何。幸好还有补录机会,这次,这个孩子不敢造次了,安分地勾选了服从专业调配。唉,早这样做,不是皆大欢喜么,何必呢!补录的上榜机会是要大打折扣的。
至此,事情好像暂时告一段落。但是,我隐隐觉得没那么简单,这个孩子的性格已经走入极端,退休朋友曾经对我说过,有一次,他和他儿子谈话,可能有些内容不符合他儿子的想法,他儿子当场狠狠地把手机拍在桌子上,头也不回地走了,吓到我这位退休朋友到现在也不敢再和他儿子谈话。
这只是一个开始,以这个孩子的性格来看,如果不改变,或者得不到很好的疏导,将来走入社会,如果遇到挫折,或许会变得更加偏激,更加极端,至于最后如何,不得而知。
父母与孩子得沟通,很多人都觉得无所谓,让他自由生长,野蛮生长,快乐成长,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望。人之所以为社会人,就是因为他随着成长,要不断地融入社会,融入人群,在不懂事的时候,融入世界的技巧是靠父母引导和周边朋友的感染。不管不问,表面上好像是给了孩子自由,让他快乐成长,但是这样的成长,让他缺乏处世技巧,年少时别人处处让着你,倒也没什么,随着年纪增长,世界充满竞争,没有人会怜悯你,就如高考,你因为赌气,或者因为偏激,胡乱填报,最后害了自己,也没有人会同情你,徒增悲伤而已。